评价改革优秀案例⑧|巧用评价量表,助推习作升格—— 以小学语文高段为例谈习作评价的可视化-凯发k8官方旗舰厅

当前位置:
> >
评价改革优秀案例⑧|巧用评价量表,助推习作升格—— 以小学语文高段为例谈习作评价的可视化
发布日期:2024-04-28 16:07:40

编者按

为深入贯彻落实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》和省、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精神,引导区域、学校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,聚焦“四个评价”,及时总结实践经验、提炼优秀成果,温州市教育评估院开展了温州市2023年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案例评选活动。

此次活动得到各县(市、区)的大力支持,共选送了113篇。对照真实性、创新性、实效性、典型性的标准,经多位专家评定,共评出一等奖11篇,二等奖22篇,三等奖34篇。现将优秀案例予以展示,本期为第八期。

巧用评价量表,助推习作升格—— 以小学语文高段为例谈习作评价的可视化

温州市龙湾区海滨第二小学  周以帖

作者简介

周以帖,龙湾区海滨第二小学语文教师、教科室主任。曾获龙湾区教坛新秀、骨干班主任等荣誉称号。课题、论文和案例曾多次荣获市级一等奖。

【案例背景与思考】

“作业千万种,作文最头疼”,这是不少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习作时,都会发出的感慨。长期以来,习作评价都沿用传统“等级 评语”的方法,教师在每日每夜地批改中耗尽了教学作文的热情,学生也对习作失去了兴趣。究其原因,这样单一、僵化的评价方式成了教师和学生吃力不讨好的事。如今,老师们尝试使用习作评价量表进行评改,一时之间“评价量表”成了习作课堂上最“热门”的评价工具,但是使用量表的成效却不如人意。

1.教材:缺失细则,评价模糊

评价量表需要以课标和教材为导向。在习作评价方面,现行的语文统编教材中没有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,而是隐性地、部分地体现在习作要求当中。比如新课标中提倡习作要多读、多改,在教材中也只是局限于修改符号和笼统的“读给同学听,根据建议进行修改”,就怎样改、改到什么程度,却没有详细而明确的标准。因此,教材在习作评改方面缺乏系统的陈述性知识、程序性知识、策略性指导。

2.教师:生搬硬套,评改吃力

习作内容的多样性,使得评价量表要“因文而异”,因此量表的设计成了难题。一线教师通常习惯“借鉴”他人量表,并通用于整个学期;或者直接“照搬”他人量表,但是不符合班级学情。这样,虽然能解决设计难的问题,但是“表不对文”,量表的实施效果不佳。

3.学生:忽略过程,评分至上

教育家吕叔湘指出:“作文本发下来之后,认真琢磨修改的学生毕竟是少数,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,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。”而且学生通常是在习作之后,才用习作评价量表对习作进行自评,很少会利用量表指导自己写作,更不用说二次修改。有时,学生在拿到教师评语的时候,对于评语中的点评也不能完全理解,看过则已,不求甚解。

【案例实践与策略】

习作评价量表的设计

为了解决“生搬硬套,评改吃力”困境,教师可以从评价的定位、内容、主体和过程进行思考,设计评价的“导向表”“立体表”“互动表”“动态表”,实现由“表”及文,使习作评价更“接地气”。

1.定位精准,设计“导向表”

以新课标的习作要求为总方向,依据教材中的写作提示,整合单元课文,设计具有针对性的“导向表”(表1)。第一,对接课标的第三学段要求,确定习作训练方向;第二,依据教材写作提示,梳理写作核心要点;第三,整合课文阅读重点,细化评价量表指标。

表1  习作评价“导向表”

a.png

2.内容多维,设计“立体表”

有了正确的评价导向,要聚焦内容的多维性。表格功能上,从单一布局到创意分区进行设计;评价指标上,从学生已经掌握的“基础项”到无法企及的“拔高项”进行提升;评价细则上,从官方标准到“亲学生型”进行描述。由此“分区”“分项”“分点”,让评价表“立体”起来(表2)。

分功能区:常见的评价量表按功能一般分为习作要求区、习作评价区和习作总评区。在学生自评区可增设“加分区”和“诊断区”,实现多线多样评价。例如,在加分区自主申报作文亮点;在“诊断区”绘制“雷达图”,将自评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,学生可以精准地了解自己习作各维度的优劣势。

分指标项:基于比格斯教授创立的solo分类评价理论,本案例将习作要求分成5个指标项:选材、组材、语言、创意及基础,分别指向写什么、怎么写、写得怎么样、有新鲜感和书写等内容。

分细则点:基于评价“导向表”,将成人化的表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,

从学生的视角改写成“亲学生型”评价细则,一一分点。

表2  习作评价“立体表”

b.jpg

3.主体多元,设计“互动表”

为打破单一主体评价作文的局限性,设计评价“互动表”。通过单项选择、多项选择和简单问答等多种方式,从多维角度搭建作者与读者(同学、教师等)沟通互动的桥梁,实现互评互改。

(1)“三方分项式”互动表

在以往的习作评价表中,师生一般是对评价细则的同一内容进行勾选,即“共项式”,而“三方分项式”互动表(表3)先由作者自评,再让作者和点评者交流意见,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。例如在五上习作《介绍一种事物》中,提到:“如果别人对你介绍的事物产生了兴趣,获得了相关知识,你就完成了一次成功的习作。”针对这个习作要求,可以在习作评价区设计相关互动问题。

表3   “三方分项式”互动表

c.jpg

(2)“小组流动式”互动表

在习作讲评时,经常会有趋向口头交流的组内评价。作者难以记录要点,点评的同学找不到评价重点,老师无法参与讨论。因此,可设计“小组流动式”互动表(下文附表),小组成员轮流批改,指出每篇文章的优缺点。小组形式的互评互改,使组员能为同伴的作文“校短量长”,也能为自己的作文“量体裁衣”。除此之外,老师针对组员的点评进行二次点评,让评价走向深度。

(3)“大众共评式”互动表

“大众共评式”互动表(下文附表)让评价主体从4人小组走向全班同学,甚至家长或其他老师。在充分发挥群体力量的同时,又在不断发展学生的“思维发展与提升”“审美鉴赏与创造”。    

4.过程激励,设计“动态表”

正如名师管建刚所提倡的“多改重于多写”,学生可以将每一篇习作以及相对应的评价表放进档案袋里,进行旧作新改。通过设计习作评价“动态表”,记录学生习作过程的成长足迹,激发学习热情。

(1)单篇文·九宫格

针对同一篇习作,学生进行第一次习作评改之后,利用“九宫格”(表6)进行修改,由“基础—进阶—高难”一步步实现作文升格。例如,在五上《“漫画”老师》习作中,“达标层”的学生从“九宫格”里找到进阶的方格,确定目标是能按一定顺序写人物的外貌,学生就朝着目标再次修改,由此产生1稿、2稿等。不过,并不是一定要按①到⑨格的顺序进阶,而是动态变化的。例如,“良好层”的学生可能具备“优秀层”⑧方格里给《“漫画”老师》自行拟好题目的能力。“达标层”的学生有可能会写出“良好层”⑥方格里的有新鲜感的词句,学生可以在“九宫格”里自由地“行走”,实现习作能力发展最大化,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素养。

表4   单篇文“九宫格”动态表

d.jpg

2)学期文·柱状图

对于一个学期习作的评价,可以围绕选材、组材、语言、创意及基础等评价指标,设计评价“柱状图”(表7),通过数据和图表,非常直观地了解学生的习作优劣势,确定改进方向。 

表5   学期文“柱状图”动态表

e.jpg

习作评价量表的实施

针对学生“重结果,轻过程”的习作评价问题,即习作评价量表的使用时机不当。为此,我们以五下习作《形形色色的人》为例,在“作前”构思、“作中”纠偏、“作后”升格三个阶段进行实践探索(图1),精准巧妙地引导学生使用,让习作评价量表发挥应有的功能。

图片6.png

图1  “四表”实施流程

1.“作前”:构思习作框架

(1)依据教材,明确要点

评价“导向表”的使用,让习作评价的起点前置。习作前,学生从“导向表”的出发,精准地理解和把握写作要求,说一说写作时该注意什么,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。如在《形形色色的人》的学习活动中,学生聚焦“导向表”中“对接课标”和“依据提示”内容,自主思考本次习作要点,即“运用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,选择典型的事例”和“根据同学意见修改习作”。

(2)整合课文,梳理方法

在明确习作要点之后,学生对照“导向表”中的“整合课文”部分,梳理本单元语文要素,提炼本次习作的方法和技巧。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《形形色色的人》所在的单元课文进行回顾,复习和梳理“人物描写方法”的知识点,了解本次习作着力点。接着,学生整体围绕习作要点和方法,交流习作前的框架构思。

2.“作中”:纠偏习作内容

(1)围绕指标,自主练写

“立体表”为学生习作开启了“导航”模式。如学生在练写片段时,根据“选材”确定了一个真实的习作对象,围绕“组材”说说详写的典型事例和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。结合“表达”和“创意”要求,思考如何将一个事例写具体、写生动。借助“立体表”的评价指标,不仅促使学生增强写作“元认知”,培养自我监视、反省的写作习惯,还激发了学生写作内驱力,提升习作质量。

(2)对照细则,精准评改

“立体表”中的评价细则,引导学生对习作中的内容进行价值判断,实现边写、边评、边改。例如学生在练写《形形色色的人》片段时,很容易在“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人物的外貌、语言、性格”上“着墨过多”,导致作文偏离“选取典型事例,把事情写清楚”这一评价细则。此时,教师要提醒学生对照“立体表”,进行自我评定,修正自己的写作方向,使所写的内容符合“写出人物特点”的要求。以下为五下习作《形形色色的人》(第一课时)教学设计片段:

3.“作后”:升格习作水平

(1)展评课:互动评价,多次修改

第一阶段:我评议。教师和学生利用“三方分项式互动表”(如图2)或“小组流动式互动表”(如图3)进行自由评价。接着请三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习作,依据互动表共同评议:读了他的习作,我觉得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;最需要改进的有哪些方面,建议你如何去做。

图片8.png图片9.png

图2 三方分项式互动表

图片10.png

图3 小组流动式互动表

第二阶段:我修改。学生根据三方的综合点评进行二次修改,争取将习作中的缺陷转化为亮点。接着请刚才展示习作的三位同学进行汇报,展示修改后的部分,体会效果。另外,为了激励学生对习作进行多次修改,学生还利用“九宫格动态表”一步步实现作文升格。

第三阶段:我推荐。小组合作,把修改好的习作读给同学听一听。每组将优秀作品打印出来,张贴到班级“作品栏”。同学们还可以为感兴趣的文章填写“大众共评互动表”(如图4),以互评互改的方式,促进习作水平的共同进步。

图片11.png图片12.png

图4 大众共评互动表

(2)总结会:动态评价,诊断改进

第一阶段:我诊断。在期末习作总结会中,学生可以将“柱状图动态表”贴在作文本的目录页,汇总自己所有习作的评价数据,画出柱状图,了解自己一学期的习作发展情况,发现自己的写作优势与不足。

第二阶段:我分享。学生汇报个人写作水平发展情况,优秀的学生分享写作经验。例如针对在“表达”方面处于弱势的学生,建议积累好词好句,形成个性化摘抄本。学生根据教师建议和同学分享,制定个人习作提升计划。

【案例成效与反思】

1.成效:增效·提质·升级

第一,构建评改支架,为教师教学“增效”。习作评价量表为教师精准把控习作要求的关键信息,快速把握习作教学的重点难点。评价量表的评价主体多元化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评价的话语“霸”权,但是正是因为这份“削弱”,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给了学生,真正落实生本课堂。

第二,实施全程评价,助学生习作“提质”。多元动态的评价量表贯穿于习前、习中、习后,学生可以借助量表进行深度感悟和积极表达,实现全程性评价。这种基于习作评价量表的创造性习作教学模式,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能拾级而上。

第三,借助评价工具,让评价模式“升级”。习作评价量表的升级和创新,做到了定位精准、内容多维、主体多元和过程激励,并在精妙的时机加以使用,成为教师评改习作、学生修改习作和点评他人习作的有效工具。这样定性有效的评价量表,让评价更有针对性、明确性、引领性,促使习作评价从模糊走向精确。

2.反思:学情·情境·开放

第一,评价量表的设计要立足“学情”。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写作时对不同文章、不同文体、不同技巧的掌握与运用。比如,针对六下第二单元习作“写作品梗概”,笔者在评价量表中设计了“简介”指标。而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要求就有点高,因此笔者决定专门开设一节《如何撰写简介》的写作课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并学会迁移运用。 

第二,评价量表的使用可结合“情境”。评价量表设计与使用的主动权大多在于教师,可设计具体的情境,让学生参与制定,以此激发学生修改升格习作的热情。

第三,评价量表的维度需关注“开放”。写作本身就是一个发展思维、表达情感的过程。所以,对于写作来说,选材、组材和表达等固然重要,但辩证思维、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、眼界胸怀等更要关注。

  

网站地图